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东部的长寿区,长江穿城而过,辖区内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长寿经开区),这里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其主导产业为化工、钢铁等。面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形势新要求,这个长江之滨的传统老工业基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新材料行业供给侧稀缺,部分高端新材料依赖进口,国产化需求迫切。“十四五”规划指出,高端新材料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和压力,长寿区提出“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从过去的单纯生产化工原料、钢材到不断延伸高附加值产业链,瞄准新材料前沿领域加快科技创新,构筑五级防控体系“锁住”化工风险,优化营商环境和园区配套……
通过一系列“组合拳”,近年来一批“长寿造”新材料开始涌现,部分高端新材料产品攻克了“卡脖子”技术难题,新材料产业快速崛起动能强劲。这个老工业基地不但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同时也为传统园区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
延长产业链“老树结新果”
在长寿经开区重庆奕翔化工有限公司,自动化设备正在马力全开生产MMA(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MM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有机玻璃(PMMA)、涂料等产品。“MMA产业化技术过去由国外控制,近些年我们通过持续研发成功突破了相关技术限制。2020年上半年正式投产以来,产品供不应求,半年时间产值就达到13亿多元。”该公司副总经理韦应值说。
韦应值介绍,化工行业的特点是越延伸产业链,相关的化工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就越高、环境风险越低。他说:“我们这个项目落户长寿区实现了‘中间结果两头开花’的多赢效果,不但实现了甲醇等基础化工原料的就地转化,还满足了西南地区相关制造业对MMA材料的巨大需求。我们还将开工建设超纤材料项目、光学级PMMA材料项目。预计明年投产后,公司将成为国内首家大规模生产光学级PMMA的企业,并打破国外巨头在光学级PMMA领域的垄断。”
MMA、PMMA等新材料是长寿区向高端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的缩影。长寿区是重庆市规划布局较早的综合性化工基地,2010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此设立,累计入驻化工企业90家。2011年随着重庆钢铁集团生产基地的迁入,化工、钢铁成为长寿经开区两大支柱产业。
长寿经开区经济运行局局长陈列介绍,过去长寿经开区主要的化工产品是基础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大宗产品甲醇、醋酸等向精细化工产品延伸不够,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纤维材料发展不足;同时,由于园区地处长江之滨,以化工、钢铁为主的产业结构偏重,也给长江生态保护带来较大压力。面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形势新要求,长寿区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老工业基地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新旧动能转化?长寿区委、区政府研判认为,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端新材料行业供给侧稀缺,进口依赖较为突出;长寿区综合化工、钢铁底子好,基础原料产品丰富,推动综合化工高端化、钢铁品质化转型具有优势。因此,长寿区近年来以“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为统领,加速传统化工钢铁产业迈向新材料新兴产业“蓝海”。
化工产业方面,长寿经开区利用园区内富余的甲醇等资源,以MTO(甲醇制烯烃)为突破口,获取乙烯、丙烯,并向下游聚氨酯、功能性材料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延伸。
在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今年以来公司多个产品产销两旺。这家老国企是二十世纪70年代为解决群众穿衣问题,我国重点建设的四大化纤基地之一。该公司技术质量部副经理陈天文介绍,公司此前是一家传统的天然气化工企业,近年来依托甲醇等基础化工产品,成立法人化的科技公司加强研发高性能树脂、高端功能膜等新材料,其中采用自有技术开发出的EVOH热塑性高阻隔树脂,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耐热性,成功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是包装材料、容器薄膜、建筑材料的理想原料之一。
钢铁产业提档升级,结构调整是关键。长寿区一方面去除钢铁落后产能90万吨,一方面深度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引进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钢渣综合利用、钢绞线等项目,向下游高附加值的齿轮、轴承、弹簧、高端管线材以及汽车用钢等产品延伸。
此外,长寿区加大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应用,实施智能化技改。2020年63家企业完成75个技改项目,平均增加产能9%、生产效率提高4.5%以上,新增产值约15亿元,11家企业被评为重庆市数字化车间。
瞄准前沿新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
“我们预计今年底可以正式投产,但现在就已经预售了1万方气凝胶保温材料。”长寿经开区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项目相关负责人吕洪斌说,这个项目由中国化学集团旗下华陆工程科技公司投资,一期产能5万方,未来产能将达到15万方。
气凝胶因有出色的绝热保温、防火阻燃、隔音降噪等性能,被科技界誉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新材料”之一。目前,气凝胶相关制品在绝热保温领域已具备规模化应用条件,可产生良好的节能效益,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碳中和”愿景目标。吕洪斌介绍:“气凝胶保温材料用量只有传统保温材料的20%,但保温效果能提高70%-80%。”
发展高端新材料,必须瞄准前沿新领域。长寿区近年来聚焦新材料发展动向,制定精准化招商引资解决方案,吸引一批像“气凝胶”这样的新材料项目相继落地。目前,长寿区累计入驻新材料企业68家,已形成了聚氨酯等高性能树脂材料、锂离子电池隔膜等功能性膜材料、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电子材料等多个新材料产业集群。
电子气体是集成电路制造的重要原料,国内电子气体85%的市场被国外几大龙头企业占据,电子气体受制于人的状况亟待改变。在长寿经开区欧中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对一排排电子气体储存瓶进行最后检测,这批产品即将被送至国内一家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我公司通过多年技术积累,一期项目可以生产6种电子气体,其中有多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尤其是六氟化钨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公司CEO雷海平说。
加速高端新材料国产化,核心是创新驱动。为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企业,长寿区出资1.5亿元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并与相关股权投资基金合作成立约7亿元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30亿元以上投入科技创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成研发机构54个;2020年长寿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高技术产品188个,基本形成了有投入、有载体、有资源、有服务的创新体系,在超薄锂电池隔膜、电子气体等领域突破了“卡脖子”技术。
长寿区经信委副主任陶然介绍,2020年长寿区材料集群产业规上产值670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183亿元,占重庆市整个新材料产业的比重达23.8%。
“锁住”化工风险优化营商环境
长寿区位于三峡库区库尾地带,在重工业转型升级中如何贯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牢牢“锁住”化工风险?长寿区提出“坚决不让一滴工业污水流入长江”的目标,一方面关停长江1公里范围内十余个化工项目,一方面优化提升五级水污染风险防范体系,守紧守牢生态环保底线。
记者走访长寿经开区看到,主要风险企业在重点装置和厂区内建有围堰和事故应急池,防止废水进入外环境;经开区设有南北两个片区级的事故应急池,一旦企业事故废水进入外环境,管网排口的切换装置可将废水引入片区级事故应急池;园区还设置了两道应急拦截闸门,通过层层拦截,可有效保障在极端事故状态下,化工污水不流入长江。
长寿经开区环保局局长唐雅江说,当地已高标准建成“装置级、工厂级、片区级、经开区级、河流级”五级污水风险防范体系和应急指挥平台,并累计投入约100亿元建有污水处理厂5座、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废物处置场各1座,重点区域实行管网地上可视化以便检查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将环境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
同时,长寿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化工产业链形成闭环、各类化工原料就地消化,尽量减少化学品长距离运输。陈列介绍,自2013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循环化示范试点园区以来,长寿经开区着力构建天然气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如将一些企业的副产品氯气、氢气、氯化氢重新利用。目前园区22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8亿元,带动资源产出率提高了38%。
“半导体行业要拿下一个客户,经评估、认证、测试等环节一般需要1-2年时间,对我们这样的初创期企业来说成本太高。2019年底,在企业厂房还未建成时,当地政府在审批、组织专家认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我们顺利生产出了样品,并成功拿下国际知名的大客户。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我们落户长寿区的重要原因。”欧中电子材料有限公司CEO雷海平感慨说。
从传统化工钢铁产业为主,到迈向新材料“蓝海”,长寿区“十三五”末规上工业总产值已突破千亿元,转型升级成效显现,为老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长寿区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十四五”期间,长寿区将下更大气力、花更足功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西部特色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