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智慧灌溉、应用5G技术的温室大棚、无人机飞防……海淀作为科技强区,在俯身做科研的同时,海淀农业也与时俱进,应用新技术,聚焦“农业中关村”建设。
科技赋农增产增效
在西北旺镇百旺种植园,5G技术早已不是新鲜技术了:草莓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营养液浓度等生长指标,都可通过5G技术实时监测,并上传至共享大数据平台,生成“区块链”。园区可以根据大数据进行针对性的种植。市民也可通过手机APP,了解草莓品种和生长指标,选取自己喜欢的下单。
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农科所所长郑禾介绍,上述案例中,高架无土栽培管理方便,可提高设施空间利用率,避免了土传病害及土壤连作障碍等。果实成熟还早,产量高,亩产达到5000—6000多斤,增加30%—50%的产量,每亩可增收2—3万元。
近年来,海淀区聚焦“农业中关村”建设,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物联网智慧灌溉、应用5G技术的温室大棚、无人机飞防等高新技术均已在海淀区得到应用。
通过生态种植与先进管理模式,海淀区保护性恢复“京西稻”1700亩,并已成功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在今年的统防统治中,京西稻运用了无人机飞防——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来实现喷洒药剂作业,提高了农药利用率,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机械化水平,为海淀区其他农作物生产的病虫害防控提供新模式、新思路。
农业科技领先企业汇聚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通过科技赋能,海淀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海淀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为促进创新合作,今年初海淀区聚集各方力量搭建了“农业中关村”创新交流平台,积极筹建“农业中关村”创新联合体,中国农科院、市农林科学院,以及中化、拜耳中国、华为、阿里、大北农等200余家单位加入。
未来,海淀将着力挖掘、整合区内农业生产空间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涉农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技术、市场资本等优势,推动有机融合建设“农业中关村”,促进科技赋能海淀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农业内涵不断挖掘
海淀“农业中关村”的打造,不仅有硬科技,更有软实力。
记者了解到,京西稻维系着北京人的记忆与乡愁。为让首都市民“望得见乡愁”,海淀区保护性恢复京西稻2000亩。通过原汁原味地打造,让老年人感到亲切,让青年人感到新鲜。除京西稻外,海淀农科所恢复“京”菜种植,让首都市民打开眼界的同时也能大饱口福。
此外,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借助百度公司、抖音、快手、V5直播等媒体平台资源,通过网红直播、局长带货等方式创新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海淀农业品牌,使市民足不出户网上下单,方便又安全。上庄镇首农拜耳示范农场已揭牌,将打造首都智慧农业样本;四季青镇成立农业集团,正在推进与科研院所合作,为海淀建设“农业中关村”奠定基础;在脱贫攻坚战中,德青源公司通过金鸡扶贫计划,助力内蒙古3个国家级贫困旗县摘帽,贡献海淀农业科技力量。海淀通过长远谋划,精准施策,充分挖掘农业的潜力,激发海淀农业的优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