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2020能源化工前瞻指数报告》。“2020能源化工前瞻指数”调查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共同组织。历时近3个月,调查对象为全球范围的经济学家、政商财界领袖和财经媒体专业人士,及能源化工业内人士,以期凝聚各方智慧共识,解析能源化工行业的机遇挑战。
我们正在遭遇这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它对于世界经济、对于化工行业、对于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的冲击是前所未闻的,无法估量。
从《财经智库》发布的《2020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来看,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很可能就是全球经济扩张周期的结束、消费乏力、企业资金和债务危机、投资枯竭、供应链迁移以及失业的挑战。但《能源化工行业前瞻指数》报告则显示,从基本面看,行业短期长期各有所不同,长期基本向好。
两者看似存在一些矛盾。但这样所谓的矛盾正凸显了站在企业角度谈疫情影响的必要性。疫情深刻地冲击了世界经济,这是不争事实。但落实到不同行业,显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到,互联网和数据通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外卖),在线教育和咨询,特别是医疗卫生、健康保健等,可能将受到疫情的直接刺激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包装材料和医用材料需求井喷增长。电脑、打印机、智能手机、电线电缆、路由器、摄像头等是居家办公的基础武器。
疫情防控也凸显了化工行业的重要性。无论是病毒检测、防菌消毒、医用防护物,还是医疗设备比如呼吸机、监护仪器部件,输液和注射用品、药品包装、医用活动板房等等,都离不开化工行业在原材料上的强力支撑。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为例,作为全球知名的多元化化工企业,我们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广泛的业务覆盖,特别在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本土化发展,在这场逐渐转变为持久战的抗疫战斗中,确保原材料的生产和供给,尽量满足国内个人护理、医用产品和医疗设备的生产急需,无论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呼吸机、防护眼镜,还是物流网络中高速流转的消毒液罐装桶,背后都有我们的身影。我们不期待这些产品长期继续急需,但化工行业确实在保障人类健康安全长寿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抛开疫情不谈,化工行业的支柱作用不言而喻。制造业,是中国生存、崛起和发展的根基,而化工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中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的交融之处。包括电子、通讯、计算机、医疗、建材、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包装、纺织、医药等所有的这些行业,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材料,90%以上都是化学合成的。在此基础之上,化学合成的农用化学品和营养素,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在汹涌的疫情面前,企业当然也会遭遇许多困难。不过站在企业的立场,我更愿意用更积极地视角来看待这些因疫情而暴露出的问题。
能源和化工企业正常运营主要涉及四个流动,原料的流动、资金的流动、产品的流动和信息的流动。此次疫情中凸显的供应链问题,就牵扯到从原料来源到生产最终产品的全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程度特别是相互依存度,对一些企业来说用刻骨铭心这个词形容也不为过。
作为化工行业的从业者,我们习惯用长周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经济的全球化就是一个长周期,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扰动,可以算是一个短期波动,但是伤害最大。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借助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反弹并增长的消费需求,化工行业最终会反弹,呈现出行业特有的抗冲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疫情对于化工行业的直接影响是短期的,但“基本长期向好“不等于保持固守传统做法。也许行业会经历剧烈震荡,企业沉浮势必加剧,数字化人工智能转型加速,对于新运营模式、对于减少碳排放和空气污染、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会进入一个尚无法清晰定义的新常态。
当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基本长期向好”态势稳固住,这需要关注能源化工行业长期发展的趋势,做出具有针对性的逆周期调整,依照既定战略优化资源分配,这些仍然是必修课。
最近中国十余个省份密集推出了超出20万亿的新基建投资,聚焦7大领域,绝大部分是和科技驱动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新旧动能转换有关,这样的新基建投资可以说是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下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基调。
但避免产能过剩是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这需要用完全的市场经济来解决。更重要的是,现阶段要有持续的动力、吸引力来帮助增加消费,消费增加了,化工行业下游的需求就增加了。否则工厂建设好了,没有原料或者产品无法卖出去,这样的情况将是灾难性的。在实体经济发展中,清晰的战略和从容的定力是致胜的法宝。
因为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紧密联接,无意间触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疫情。出路在哪里?退回到蛮荒的以邻为壑么?我们确实有这样一条退路么?退路或许不存在。
出路应该是协作,进一步强化现有的紧密联接,调整与深化目前的全球化格局。不同的行业,坚守、支撑、引领;不同的角色相互协作;不同的国家,互通有无,休戚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