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MDI  高压发泡机,发泡机  水性  巴斯夫,聚氨酯  聚氨酯  环氧乙烷,聚氨酯  聚氨酯材料  聚氨酯发泡机,发泡机  石油化工,聚氨酯  水性聚氨酯,聚氨酯 

对代表性民营涂料企业发展出路的一点思考

   2021-08-06 1060
核心提示:不清楚大家是否还记得《假如华润被并购》一文,这个文章在华润并购事宜尚未明朗之际发表,着实引起了行业的一点小震动,算是开启

不清楚大家是否还记得《假如华润被并购》一文,这个文章在华润并购事宜尚未明朗之际发表,着实引起了行业的一点小震动,算是开启了本土行业对于企业发展理智分析的一个时代,也掀起了一轮对于民族品牌出路的广泛讨论。近行业又开始风传嘉宝莉可能会被并购的消息,因此对于代表性民营涂企出路的问题,放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觉得有必要再略微深究一下。

对代表性民营涂料企业发展出路的一点思考

1、往事仍需再提

记得当年刚发表华润被并购一文时,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曾问我对于“民族涂料品牌能否持续发展”的看法。之后该记者在他所发表的文章里,断章取义的说我对此看法悲观——“认为5年后就难见民族品牌的身影了”,其实原话是“或许5年后我们再也看不到能与跨国品牌正面对抗的民族品牌,如果有,那是个奇迹。”对比现在来看,觉得自己当时真是太真实而伤害了不少人的情感,而那记者则甚是可笑。

华润毕竟已经成为旧事,虽然她还在口口声声自得其乐的言自己是民族品牌。至于民不民族品牌,其实与劳苦大众们所真正关心之处来说,都是不太搭架的。有人因此说华润是虚伪的,我起先也这么认为,但后来,我反倒认为华润是真实的,因为至少她把她的虚伪的一面较早的真实的展现了出来,试想其他的我们自己呢?

从2006开始,我们便自然将注意力转移到华润之外的那些本土行业领先企业上,关注她们究竟会选择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以及是否也会终走向华润这一路。因为虽说中国的涂料市场尚有可为,但毕竟已经进入了跨国整合时期,而我们的本土企业却都还来不及真正长大。记得当年有些媒体还问到过如何看待嘉宝莉的问题,媒体言她表现的很淡定,这似乎也符合他的特性,毕竟高层是教师出身,虽非继续在课堂教学,但何尝不是在教化企业。但我个人认为嘉宝莉难以平静,一者他们从来对于“洋务运动”就是支持的,二来他们从来就没有排除过并购的选项,三来他们在现有体制下是有过一而再的历史教训的。

2、不成功则成仁

客观的说,华润并购事件对于本土行业的发展影响是甚大的,更是积极促进了我们对于企业未来之路的探索,比如上市,就是在这个时候之后开始出现的。嘉宝莉、美涂士、三棵树、展辰、巴德士、长润发等都不甘落后,先后提出上市路径,并付诸计划与实践。可惜就目前来看,这条路不但险阻丛丛,并且也并非完全合适这些企业。我想,这虽然有天公不作美的外因,但主要还是内因的缘故。具体就不细说了,免得大家说我只知道揭短或朝伤口上洒盐,还是让他们自己继续捂着好。

古语云不成功则成仁,以前对这话不思深意,今细细想来,这话实在是有失偏颇。表决心有毅力是好的,但何苦非得去追求那所谓的成功或成仁。儒者们要去成仁也就算了,问题是他们还逼迫了大家也要去成仁,搞得大家都千篇一律的往一个理性而完美无缺的目标而去。现在不少企业老板都自比儒者或者被称为儒者,我要说的是,企业这种组织并不属于某个人,也不同于任何个人,她是可以真正永续发展的,因此何必用那些浮躁的所谓成功来衡量,又何苦用所谓成仁的方式来进行了结。

在中国的企业界,一直就有上市是一条不归路的说法,坊间也不知道有多少因为上市而一蹶不振甚至快速倒下,或者重新崛起但再也不提上市二字的真实企业案例,不过我们却似乎只愿意去关注那些极少数所谓成功的例子。近一直在思考,如果上述这些行业本土代表性企业一旦上市不成,是否也会产生成仁之念。我不敢说,不敢说全部,但却认为极有可能。说不好他们中某些个早就已经做好成仁之准备了,要不然也不会千里迢迢远渡重洋之后,声声民族品牌,口袋里却装着他国的绿卡。再者我看这些代表性企业的家业也不是很小了,因此自然对此应有所防备。

只是当今之选择成仁,跟前之两千年之成仁,却有大的不同。因前是农业社会、偏于理性之伦理社会,现是商业社会、偏于理智之市场社会。市场社会偏于向外发力,并且重视团体和个人两极,当然终强调的是现实的商业利益,而非前之儒者家族伦理社会修已安人之无为追求。

因此,当前环境对于企业老板来说,并购式的卖掉自然成为成仁这条路子的好的选择。而这也恰恰很符合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意愿,有时我甚至觉得老外们比我们自己对于中国的市场更有信心。从代表性民营涂企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对于“洋务运动”均显示出极为开放的态度,当然,至于大家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各家实际情况不一,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3、理智相交理性

由于前两千年传统文化之熏陶,以及市场化毕竟刚刚开始,中国之团体形成实属不易,也难怪不少人跟我说他所在的企业就只是为某个人服务的。我觉得为了个人原本也无可厚非,市场化初期阶段也要突出个人的价值,但受制于体制,我们的企业主们却不能提,也不便提。这是理性,而非理智。

我认为,如果因上市不成而并购成仁时,于企业主个人而言,本质上说是不太带尬的,但与员工而言,就难免显得有点带尬了。不少企业主在接受采访时都会表明之所以不愿意被并购,员工的未来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但我窃以为,难道员工只有跟着你才有未来?难道员工跟着你就是真正的未来?当你的利益与员工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维护员工利益?你会真正与员工分享企业的价值?这并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然,我也并不排除企业主们的矛盾心理,一面受理性的家族伦理——情义思想束缚,一面受现代(现代装修效果图)市场化的理智商业竞争——物理思潮影响。也正因此,他们才纷纷选择朝上市而去,盖因上市可以做到成功成仁二者兼顾,但这毕竟只是个极小概率的理性事件。

古人不成功则成仁的做法固然不值得提倡,今人不上市则并购的做法固然也不值得赞赏,但各自必有其深层次内因。对比来看,终归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现代人毕竟比前人更现实了,更理智了,我们不再去一味向内用力追求理性,甚或正在理智的与理性做抗争。

成功也好,成仁也罢。关键是我们已经从理性进入理智的时代,诸如华润,也或嘉宝莉,以及接下来的那些个代表们。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7052573号-1
Processed in 0.343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7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