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该园始建于2006年,早在2009年就曾因为环保风暴使园区建设陷入困境,停产整改成了皮革园区内12家皮革企业的共同选择。整改 期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阵痛,使企业的资金链几近断裂,经营难以为继。随后经历了数次整改,目前园区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12户全部 重新投产,预计年产值达50亿元。
赤湖皮革园正是当前我国皮革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皮革行业是一种高污染、高门槛、高投入、高产出、高奉献的行业,被称为是“永不没落的朝阳企 业”。中国皮革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行业出口122.9亿美元,同比下降21.1%。进口12.1亿美元,同比下降10.2%。
有关专家指出,从经济运行来看,数据不容乐观,前景并不明朗。开启洗牌转型模式“利润直线下降,比之前少了好几倍,订单倒是不少,但接了亏钱,不接又要养一批的工人。”晋江市一家皮革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皮革产业整体利润在暴降。
这并非单家企业的忧虑。“增速进一步放缓,今年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可能是近7年来为严重的一年。以前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皮革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皮革行业大的压力是下游市场销售乏力,负面影响较多,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压力等。
对此,中国皮革协会分析指出,除了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弱、渠道控制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自身原因外,还面临着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要素驱动模式难以维继,产业向东南亚和非洲转移、资源环境负荷接近上限等发展限制。
据了解,我国人造革合成革产业经过50多年发展,产量已占全球80%市场份额。在背后,大多数产品是简单重复生产,产品档次得不到提升,高附加值的产品仍然有很大缺口;整个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突出,产品竞争十分激烈。
“在福建,不少皮革企业放弃产品与技术创新,走不规范经营路线,开始靠投资房地产等高利润平台,补贴皮革业。皮革业一度陷入恶性竞争,产品附 加值不断减少,逐渐丧失国内外市场份额。”业内人士指出,整个行业已经进入大洗牌时代,产品与技术的转型与升级、创新与换代已然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泉州是福建皮革业集聚地,然而环保问题曾经差点革去泉州皮革业的半条命,泉港、晋江安海等大传统皮革产区遭遇洗牌。
特别是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很多中小皮革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被淘汰出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问题,不停地给皮革行业带来压力, 按照国务院此前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底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燃料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现在我们的企业排污治理全国一流,环保设施的投入占企业总投资相当大的比例,但污水处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提升。”泉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环保政策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传统皮革加工业自然首当其冲成为整治对象。“治污成本高涨,让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发 展模式不再可行。”业内人士指出,环保政策高压,正可以倒逼产业寻求转型,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增长。“实力雄厚的皮革企业,在这一时期内将环保治理问题扎 实推进,等待市场好转。”
中国皮革协会也强调,中国极具潜力的巨大内消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高效的产业集群、高素质的产业队伍、世界的巨大产能优势,都是中国皮 革产业发展的有效基础支撑。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将为中国皮革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泉。
记者了解到,落后产能退出,为替代品带来机遇。作为合成革的第三代品种,超纤革的手感、外观等均可与真皮媲美,且具有抗磨损、透气等更优秀的物理性能。更重要的是,其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要远低于真皮与传统合成革。
“越是行业不景气,大企业反而要逆势扩张,扩大市场份额,这是正常的经济现象。”晋江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冬生说。除了集中治污外,晋江皮革产业正掀起一股“技术热”,用技术创新为晋江皮革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一些企业还积极进行自主研发。作为皮革龙头企业,兴业皮革在2002年就成立了研究所,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2000多万元,目前已拥有7项专利。
新品研发与科技创新,让福建华阳超纤有限公司在行业内站稳脚跟。近年来,华阳先后与不少知名高校建立校企共研关系,并在去年6月成为合成革用超纤新材料研发基地,是国内四大超纤革研发或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华阳正在参与13个行业标准的制定。
据了解,福建是我国人造革与合成革、皮革等产业领先发展的地区,技术工艺水平、创新材料等都在行业中位居前列,面对环保部门对污染行业的治理,福建皮革制造产业正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推进工作。业内专家也表示,皮革服装行业“拥抱互联网”的程度毫无疑问将更加深入,而其内涵不仅仅是电子商务,更多地体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对产业链带来的巨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