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MDI  高压发泡机,发泡机  水性  巴斯夫,聚氨酯  聚氨酯  环氧乙烷,聚氨酯  聚氨酯材料  聚氨酯发泡机,发泡机  石油化工,聚氨酯  水性聚氨酯,聚氨酯 

巴菲特大手笔买入巴斯夫,看好化工行业未来前景

   2022-09-23 1290

本站讯:日前,股神巴菲特建仓欧洲化工公司巴斯夫并出资13亿美元,巴斯夫目前总市值387亿美元,入股比例大约3.3%,此前巴斯夫巨大的中国投资计划让业界为之震动,用实际行动向中国化工产业前景投出一票。

巴菲特下注化工,看好巴斯夫

伯克希尔13F信息披露巴菲特的最新持仓动向引发市场热议,巴菲特在今年一季度就已经开始 “ 抄底 ” 欧洲,除了买入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以及安联保险外还 “ 抄底 ” 了200万股全球化工企业巨头 —— 巴斯夫,约耗资13亿美元。

而这家全球最大化工企业巴斯夫也正在加注中国的发展,拥有大宗化学品、特殊化学品和部分涉农业务的巴斯夫有着全线完备的产品矩阵,盈利能力领跑业界。2021年,巴斯夫以930亿美元的销售额远超全球第二中国石化的658亿美元和全球第三美国陶氏的550亿美元。巴菲特以13亿美元购入200万股巴斯夫,此举被视为看好全球化工产业发展。

巴斯夫看好中国,在华又有项目投产

巴斯夫有42.5%的营收来自欧洲,1/3的员工在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工作,俄乌冲突导致的“断气”风云对其欧洲业务影响较大,受到成本快速上升与生产短时停顿的困扰。虽然德国一直都给本国化工企业补贴电费以保障全球竞争力,但此次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对欧洲化工产业乃至全球化工产品市场的负面影响太大、持续时间过长,反复震荡之下以巴斯夫为代表的欧洲企业承压较重。

在此背景下,今年7月巴斯夫所通过的巨大的中国投资计划让业界为之震动,8年时间建设、100亿欧元投资、三期工程形成生产闭环,作为我国化工产业第一个外资独资项目,单项投资额已经追平自上世纪90年代巴斯夫进入中国内地以来的所有投资。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00亿欧元(到2030年),是巴斯夫集团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项目建成后,广东湛江将成为巴斯夫集团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

9月15日,中国化学与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签署施工合作伙伴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建设,目前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已正式投产,每年可生产6万公吨改性工程塑料,满足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的亚太区域客户需求,背后的产业增长逻辑则是未来十年全球化学产品需求的6成增长将来自中国。

与此同时,9月14日,巴斯夫工程塑料工厂首套装置顺利,将每年为中国市场增产6万吨改性工程塑料,把该产品亚太区的总产能从2023年起提升至42万吨,更好地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在汽车和电子产品领域,并且100%采用可再生电力建设。并且还在建设另一套热塑性聚氨酯(TPU)的装置,将于2023年投入运营。

此外,近期巴斯夫还宣布其多功能燃油添加剂生产装置在上海投产,以满足亚洲市场对燃油添加剂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当地客户提供更强大的供应链保障以及更高的灵活性。

据悉,该全新生产装置位于巴斯夫上海浦东科技创新园,作为巴斯夫全球燃油添加剂生产网络的最新一环,加强了巴斯夫在亚洲本地化生产的足迹。

巴斯夫高效燃油添加剂KEROPUR®系列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良好口碑,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动机的清洁度,改善其燃油经济性以及降低排放。

巴斯夫表示,随着亚洲市场对多功能燃油添加剂的使用不断增长,以及消费者对更清洁、高效的产品的兴趣日益增加,预计到2032年,亚洲的燃油添加剂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

中国化工产业能否把握机会

在市场红利下趟过了“大江大河”的中国化工产业如今迎来新一轮产业链变迁,在重整浪潮下,是否将迎来新一轮“高光时刻”拭目以待。

国外化工巨头巴斯夫的大踏步在中国扩产甚至上马独资项目,充分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那么国内的化工企业应该保持乐观,同时更要提升技术硬实力,市场就在脚下,继续精进技术和产品才行。

2012年到2020年,亚洲贡献了7成左右的全球化工需求,2020年起,中国市场又占据了7成左右的亚洲需求,将曾经的化工需求大户日本挤下王座。自从中国企业崛起后,亚洲化工产业早已不再由日本企业把持,来自中日韩的化工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有不小份额,9家中国化工企业进入全球50强。

与日韩化工巨头在高端化学产品多有布局不同,中国化工产业还需继续加大技研增强创新实力,利用国内需求扩大规模并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规模、技术、环保均领先的化工龙头企业才能在未来竞争中保持优势。今年以来化工产业步入景气期,上半年基础化工行业业绩和利润大幅增加,利润向龙头企业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投资建设的改性塑料、合成树脂、碳纤维、 氟化工在建项目较多,市场前景看好。

目前能源危机带来的中欧化工产品成本变化有利出口只是暂时的红利,中国化工产业能否凭此次机遇缩短在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等高端材料和尖端产品上的追赶步伐,才真正值得期待。

此外,在全球化工领域仍有较大影响力的日本化工产业的部分发展经验或可借鉴。日本头部化工企业普遍在高价值化学产品领域布局,存活下来的中小化工企业则在专业化和精细化上做到了极致。日本化学工业协会一直致力推行国际通用的认证体系,以便日本化学产业的优势技术在全球推广。

化工产业已经进入了全球竞争的高阶阶段,专用化学品和终端市场的争夺更显激烈,对于行业力量仍显分散、优质企业业务多元化尚不足的我国化工产业而言,人力成本优势、工程师红利、产业链配套优势已接近见顶,尽快培养出创新能力更前端的“单科冠军”和综合实力更强横的“全能冠军”,以此全面提升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或是关键。

长远来看,我们也可以看这个空窗期,大量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材料等着供应,是国内化工和新材料企业争夺中国市场的好时候,甚至加速出海。比如中国化学1-8 月,已经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1039.64 亿元,同比增长35.47%,其中境外业务暴涨100.11%。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7052573号-1
Processed in 0.380 second(s), 14 queries, Memory 0.7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