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七月瓜果飘香,在广袤的蒲坂大地,甜甜冬枣枝头挂,串串葡萄醉民心,在现代化农业园区、在田间地头、在温室大棚,处处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永济市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推进,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农本型向商品型、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永济市委书记孙中全说:“要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把传统产业调活、调强、调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永济农业的新优势。”
从传统到现代:攥紧增收“助推器”
7月15日,笔者在开张镇高淮村田间看到,连片的大棚望不到边,棚下红绿相间的冬枣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树枝。
“今年行情不错,我种了8亩的地坑棚冬枣,现在一斤卖到15元,一亩地下来能收入3万多!”大棚的主人叫薛盼望,他一边忙着和乡亲们将采摘下来的冬枣整理、挑拣、封装,一边激动地告诉笔者,今年能赚20多万。
“前多年每到冬枣快成熟的这个时候,天天提心吊胆!”以前露天种植,碰上连阴雨干着急没办法。“眼看着裂缝腐烂心如针扎。现在好了,不但行情好价钱高,而且啥时候都能睡个安稳觉!”
从2009年开始发展设施冬枣,经过十多年发展,高淮村目前已建起设施化大棚1000多座,6800亩耕地光设施冬枣就占到了5300亩,村民人均收入更是节节攀高,从2005年的1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0元,高淮村不但成了全镇的大棚冬枣基地,而且也成了永济市发展设施大棚冬枣的样板区。
随行的高淮村党支部书记张望红告诉笔者,去年全村设施冬枣收入突破了6000万元,今年村里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30亩的冬枣交易市场,设立了收购区、电商区、冷藏物流区、交易区四个区域,7月底可以正式投入使用,到时将辐射周边10多个村冬枣的收购、包装、冷藏、交易、物流、追溯一体化发展,在规范市场交易的同时使交易源头可管可控。
高淮村是尝到永济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甜头的一个典型,距高淮村12公里外的城北街道东伍姓村也是其中之一。这个方圆有名的设施蔬菜种植村,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种植大棚西红柿和韭菜为主,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占地800余亩集果蔬种植、冷链保鲜、办公场所为一体的高标准果蔬园区,已认证无公害蔬菜水果1000亩,并注册了“伍姓湖”商标,产品远销太原、西安等地,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仅此一项增加了1万余元。
做大盘子、做强基础让永济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发展集中快速推进。截止目前,该市设施果蔬面积达到了8.7万亩,其中设施葡萄4.5万亩,设施冬枣3.4万亩,设施蔬菜0.8万亩,亩均产值达到1.2万元;设施生猪养殖总占地面积1800亩,存栏总量达到56万余头。
为了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子,永济市通过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组织参观园区,不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通过成立农业发展基金、协调金融机构、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等,破解资金难题,通过下发告知书限定买卖行为“五不准”、签订承诺书、市场管理一体化等便捷管用的方式,解决“以次充好”、随意抬价压价等不良现象。同时,依托协会力量,大力建设葡萄、冬枣交易市场,由协会统一管理,为果农、客商、经纪人提供免费的交易场所,在方便双方的同时也让进一步规范销售秩序。
从单打到抱团:系牢增收“保险带”
卿头镇西安头村从2009年开始种植葡萄,头几年村民单打独斗,几年下来不但挣不了钱,几乎连发展信心也丧失了。时任村支书的张立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带领村民们外出学习,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带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有了“领头羊”,村民们纷纷加入。
“当初发展设施葡萄,合作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立元告诉笔者,合作社的成立,结束了村民单打独斗的时代,合作社从苗木选择、肥料供应、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随后还建立了冷库,建立了销售渠道,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村里的耕地面积2500余亩,如今设施葡萄就达2000亩,设施葡萄已然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09年的2000元增长到现在的25000元。
引导分散经营规模小的农户,走到一起抱团取暖,实现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到强。永济市市长黄亚平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立,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促进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作’才能彰显力量!”
西安头村是永济设施葡萄产业的先行者,而丰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则是带动永济葡萄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理事长高社革通过数年努力,攻克了新品种克伦生的栽植管理技术,合作社社员由原来的5户发展到了现在的200余户,面积达1400余亩,遍布该市6个镇(街),带动和服务永济葡萄面积5万余亩,实现劳动就业300余人,产值平稳保持亿元以上。
“合作社一方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农业设施化发展,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成本,减少了风险。关键的是,可以找到稳定得销路。”高社革说。如今,丰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产品远销海外,特别是在互联网销售上,通过和深圳天天富外贸果业公司对接,签订了常年收购合同,使该市生产的克伦生葡萄占到泰国曼谷市场的40%以上,年总纯收入达1086万。
“民办、民管、民受益”。按照这一原则,永济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三农”和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树立典型,抓点带面,全市合作社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明显提升,基本覆盖了全市农业的各个领域,带动了农民增收,活跃了农村经济。目前,该市各类专业合作社注册了1200多家,入社户数2万余户,其中社13家,省及运城市级社达61家。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永济市还同步实施扮靓品牌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目前,该市共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万亩,绿色食品产地600亩,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地2800亩,产品认证49个;建成了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了10个镇(街)和“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全覆盖”。
人才是支撑,技术是关键。在培育新型农民上,该市积极邀请专家教授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传艺授课,在关键季节、关键生产环节积极组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同时加强与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的对接,深化与中农乐、凡谷、丰农等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合作,积极引进试验新品种,全面推广标准化暖棚建设、标准化生产、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
从单兵到集群:驶入增收“快车道”
长荣公司是永济市近年来发展壮大的一家集种植、养殖、育种为一体的农牧结合现代循环农业公司,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现有1200头原种猪场两座,特色猪繁育养殖场一座,可拉动商品猪生产400万头。
7月16日,笔者来到位于永济市张营镇的山西长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眼前干净整洁的养殖区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养猪场,其智能化程度令人惊叹:通风自动化、温湿度智能控制、智能化空气过滤装置、实时环境监测与控制、无人巡检喷药消毒装备……
“除了打造智能猪舍外,我们还建立了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畜禽疫病监测预警、繁殖育种数字化管理三大系统,实现AI养猪,让养殖变得高大上。”公司的副总经理贾志杰告诉笔者,公司为每头猪都配备了电子耳标,员工只需坐在电脑面前,就能精准的了解到每头猪的具体状况,并根据个体的体形、胎次、背膘厚度进行单独、精准、安全、无应激饲喂,同时准确识别要发情或生病的母猪,并将其进行分群管理,将管理数据自动传输到管理者的电脑或手机上,终实现母猪的智能化管理。
长荣公司是永济市利用典型带动农业设施化推广的一个典型。目前在公司带动下,周边农户从事养猪产业的设施化家庭农场已达50余家。
如何引导农民设施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永济市近年来进行了不懈探索。“突出标准化园区建设,精心培植典型、打造亮点、以点带面”,永济市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翠丰园是永济市早将设施果菜种植与休闲观光采摘融为一体的农业园区,带动了运蒲旅游路沿线16个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德济药业万亩连翘种植基地为龙头,带动了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从0发展到现在的近2万亩,中药产业从原来的野外采摘到现在的标准化规模种植,推动中药材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这些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快速发展,使永济市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园区、园区牵基地、基地牵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
据随行的永济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永济市已先后建成了以现代农业设施蔬菜园、万亩红枣园、万亩葡萄园、牧原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园区基地55个,遮阳网、地膜覆盖等生产设施在各个园区广泛应用,双膜栽培、大棚种植成为蔬菜园区流行的栽培模式,节水循环等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农业生产的新变化和新气象,成功打造了城西蔬菜、卿头葡萄、开张冬枣、栲栳樱桃等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设施农业不但引领永济农业快速走向高效现代,而且已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金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