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娄烦县进善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村民罗有刚开着微型农机在山坡上锄草。“以前这都是零星撂荒地,现在种上了芍药,不但荒坡绿了,村民还能拿到土地流转金。”他高兴地说。
罗有刚曾经是进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的地大都在山上,而且是零星坡地。前些年,这些地几乎都被闲置,不但没收成,每逢下大雨,泥土还会流失。后来,他把家里的7亩撂荒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但保住了水土,每年还拿到总计超过6000元的土地流转金、村集体分红以及合作社务工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
进善村背靠大山,村里不少耕地都在山上。由于种植条件相对较差,这些年,耕地撂荒的现象时有发生。进善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利用的就是山上的零星坡地。基地“见缝插针”种植了芍药,面积达到880亩。负责人刘秀刚说:“今年秋天,早种的一批芍药就能产生效益,预计亩产1500公斤。芍药根茎是常用的中药材,市价在每公斤20元左右,经济效益可观。”
“在娄烦,和进善村情况类似的村子有很多。发展山地农业,不但绿化了荒山,保护了生态,而且农户和合作社出资人都有经济回报,山地特色农业的路真是走对了。”娄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康月明说。
山地中药材、平川有机菜、坡地小杂粮、梁上优质薯,这是娄烦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总体布局。娄烦的耕地有很大一部分在丘陵山区,坡度大,零星地多。如何打破这一农业发展“瓶颈”,更好地发挥山地农业效益?娄烦县一方面出台奖补政策,整治撂荒耕地,提高粮食产能;另一方面,选择适宜荒山荒坡、零星土地种植的农作物,发展特色农业。与平川地区使用大型农机不同,山地农机是娄烦农业发展的“短板”。娄烦县从土地零碎、坡度大等实际情况出发,引进推广小微型农机装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升山地农机作业水平,使其成为山地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去年,娄烦县在山地种植中药材1.3万多亩,在坡地种植小杂粮6万多亩。该县有机旱作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其中近一半种植在山地、坡地和梁上。随着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娄烦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保持快速增长,从2015年人均5535元提升至2019年人均8371元,山地农业增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