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大棚里冬暖夏凉,没有风吹日晒,又有水肥一体化设备提供充足的‘营养’,每天还能听音乐,这里就是果蔬的‘豪宅’。”3日,跟随南平市灜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申俊的脚步,记者亲身感受智能温控大棚的种种妙处。
2017年,灜洲农业在延平区大横镇博爱村流转了500亩土地,引入物联网技术,计划打造一个集现代种植农业、农业科普教育、教学科研实习、四季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得益于智慧农业物联网建设,我们公司已经成为市级智慧农业园。”吴申俊颇为自豪地说,“现在‘新基建’来了,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让企业发展再次提速。”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对于农业来说,打造数字化农业,是农业新基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南平市制定了智慧农业实施方案和数字农业七条措施,启动全市数字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与数字研究院(福建)签订了关于数字农业建设战略框架协议。同时,在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建设、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和开展智慧农业相关业务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截至目前,南平市已建成5个省级智慧农业园,12个省级农业物联网点,15个市级智慧农业园,18家市级物联网企业,25家县级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规模化生猪企业基本完善了物联网监控系统。
“信息进村入户是发展数字农业,解决农村信息服务后一公里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志勇介绍,南平市已建立村级益农信息社1328个、县级运营中心10个,覆盖全市80%的行政村;建瓯、邵武、武夷山、光泽、政和、松溪被列入国家、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县,建立农村电商县级运营中心10个、乡镇服务中心54个、村级服务中心308个。今年,南平市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部、福建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工作,进一步通过县级运营中心引导益农信息社开展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全面打造县域农产品品牌。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字农业’建设也必将迎来加速变革,引发新亮点和新融合。”张志勇表示,南平市将大力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升农业全链条发展效率,助力闽北农业向网络化、智慧化、数字化转型。